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基本構成單元、人們生活觸點最多的區域,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城市社區柔性治理作為非強制和合作方式完成治理目標的新型治理方式,旨在構建一種多元參與、友好合作、協同共治的治理形態,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基層治理現代化之路。
激發黨建引領動能。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在社區治理中只有加強黨的領導,才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治理基礎。社區柔性治理中要加強黨建引領,一方面要進一步賦權增能,強化社區黨組織在社區治理的領導核心地位和統籌協調能力,建立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嚴密組織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增強對各類社區組織與資源的整合、服務及應變的治理能力,形成以社區黨委為中心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格局。另一方面要提升社區黨組織社會化權威,把連接群眾作為功能發揮的落腳點。社區黨組織要通過黨組織、黨員活動的橫向聯合,以“柔性化”方式吸納社區主體參與社區治理,拓展更多的社區服務,進而獲得居民的認同感,從而再通過集聚的社會化權威來推動黨和國家政策在社區的貫徹實施。
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場域,推動多元主體有序參與,就要回答好“誰來參與、參與什么、如何參與”等問題。其一,在參與主體上,政府職能部門、街道、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等多元治理主體都在社區交匯。為推動政府、市場、社會主體在社區治理中同心同向同行,就是要盡可能尊重各參與主體的意見,激發各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其二,在參與內容上,社區治理中各項公共事務,不僅涉及居民物質文化生活,而且包括社區行為規范制定等都要注重各主體參與,以凝聚力量,形成共識。其三,在參與方式上,通過構建社區座談會、聽證會、群眾評議制度等制度參與渠道,及網絡參與、人大代表辦公室、政協委員工作室等參與機制,增強社區治理參與面,保障各參與主體利益訴求的順利表達。其四,在參與方法上,運用宣傳教育、人民調解、民主協商等柔性方法處理城市社區公共事務,通過組織社區活動、商討社區議題激發參與主體熱情,讓社區主體建立自己參與社區管理和表達的途徑,強化“我主張、我參與、我推動”的參與意識,調動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此外,強化社區多元利益群體的互聯互動,搭建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有利于多元參與主體之間加強溝通、交流,實現從“講理”到“講情”的治理邏輯轉化,防控社會風險,緩解矛盾,增進互信,從而增強對社區、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因此,引導多元主體力量切實參與社區治理,方能真正構建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共同體。
重視現代技術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F代信息技術,特別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不僅為社區治理提供新視角,還為社區治理的科學性、精準性和協同性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因此,現代城市社區柔性治理過程中,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更好感知社區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二要牢固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通過信息化手段,打破行政化的物理空間壁壘。三要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手段科學整理、分析、匯總社區各方面的需求,增強社區治理參與性、回應性、協商性,實現社區智慧治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發掘城市文化內涵。社區柔性化治理有賴于老百姓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和共識的形成。實現城市社區柔性治理需要挖掘城市文脈,要整合城市資源,傳承城市歷史文化,這不僅有利于發揮城市外在的影響力,而且有利于激發居民的自豪感和對城市的認同感,增強凝聚力,提升居民參與柔性治理行動力。要加強居民道德建設,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通過樹立榜樣,用身邊的人講好身邊的故事,營造好人文化、志愿精神、奉獻意識,用道德文化滋養感召社區居民,培養社區共同體意識,塑造社區精神,為實現社區柔性治理奠定精神基礎。要培育和踐行社區共同價值準則,通過社區宣傳欄、宣講、網絡平臺等生動靈活方式宣傳社區行為規范和文明準則,形成社區共同價值準則基礎,提升社區柔性治理的思想基礎。
(作者:王擴建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19ZZB004]研究成果)